|
教育路上,最不該偷懶的是父母,最不該放養的是孩子成長只有一次,教育不可能重來。 再好的老師,也比不上父母的言傳身教;再好的老師,也需要父母的用心配合。 一位作家說過:做父母是有“有效期”的。 童年時,父母于孩子而言是萬能的,是唯一的依靠。 這是父母教育孩子的黃金時期。 等到孩子長大了,獨立了,就會和父母漸行漸遠。 教育的黃金時期,也許只有十年。 孩子的教育是一場無法倒退的直播,一輩子只有一次機會。 作為父母,在教育路上,千萬別放養你的孩子。 你在孩子身上偷的懶,最終都會成為無法彌補的遺憾。 1
當孩子出現問題,老師聯系家長,希望和家長一起商量孩子問題時,經常得到的答復是:“老師不好意思,我現在正忙,可以晚一點再說嗎?” 父母的每一次“晚一點”,都是對孩子教育的耽誤。 父母的每一次缺席,都會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。 有些家長力不從心,從來不管孩子的學習。 若父母長期缺席孩子的教育,孩子的人生終將變成悲劇。 教育最忌諱的,就是父母怕麻煩。 長時間不管理自己的孩子,可能會出現以下問題: 1. 會讓孩子更依賴電子產品 孩子的心理會產生不安感,會對手機、電腦、電視產生更多的依戀,導致網癮的產生。 2. 會讓孩子變得不自信 有時候父母會因為工作上的事情對孩子發脾氣,會對孩子產生很大的負面影響,既傷害了他們的心靈,也讓他們變得不自信。 3. 會讓孩子變得孤僻和懶惰 父母不在身邊的話,孩子甚至可能會養成一些不良的習慣。 尤其是小孩子,更容易受到影響。 他們會感覺到心酸,有時會很生氣,這些情緒的出現都會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。 4. 會間接讓孩子面臨危險 孩子們的身心健康和父母的陪伴息息相關。 如果父母沒有時間和孩子在一起的話,可能會影響孩子的分析能力,溝通能力和情感表達能力的發展,導致孩子容易被壞人騙,進而面臨危險。 5. 會淡化親子關系 當父母將絕大部分時間都花在工作上時,他們和孩子之間的關系會變得脆弱。 親子關系的淡薄,將對孩子成長造成不好的影響。 孩子的習慣一旦養成就很難改變,父母給孩子什么樣的生活,孩子對世界就有什么樣的認知。 如果父母沒花時間去陪伴孩子成長,塑造孩子良好的個性,任由孩子自由發展,可能會造成一生的遺憾。 家庭是孩子人生的第一課堂,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。 除了知識以外,孩子學到的絕大多數東西都來源于家庭與父母。 2
每次談到教育孩子的問題,總有父母大搖其頭:“我要賺錢養活一家子,哪有那么多時間管孩子?” 那些覺得賺錢最重要的父母,把所有的時間與精力都貢獻給工作,以至于一次次缺席孩子的成長。 等到孩子教育失敗了,才真正醒悟: 教育路上,最不該偷懶的是父母,最不該放養的是孩子。 《開學第一課》上,董卿說過這么一段話:
教育孩子是父母一生的事業,把孩子教育成功,才是父母事業上最大的成功。 父親決定了孩子的人生格局,母親決定了孩子的人性溫度,老師決定了孩子的學習態度。 您的孩子,只是老師眾多學生中的一個,可您不一樣,您就是孩子世界里的唯一。 教育好一個孩子,是由家庭、學校、社會共同完成的。 但在這三者當中,家庭教育是基礎,是品德、習慣、人生興趣、幸福感養成的地方。 家庭教育決定孩子的一生,投資孩子的未來,是每位父母必須做好的事業。 3
教育是能改變孩子一生的事業,成長只有一次,教育不可能重來。 一位主持人說過:生的容易,養的難;養的容易,教的難。 所有孩子都是一顆等待破土的種子,所有父母都應成為善于澆灌的花農。 給孩子提供肥沃的土地,為孩子澆灌成長的養分,根據孩子的特點選擇合適的培養方式,然后靜待花開。 越是優秀的父母,越懂得在孩子的教育上親力親為。 居里夫人十分重視女兒的教育,特意為孩子開了個“兒童學習班”,親自教育。 在她的培養下,兩個女兒越來越優秀,她們一家共獲得四次諾貝爾獎,被稱為“獲獎專業戶”。 霍啟剛和郭晶晶經常帶著孩子參加親子教育活動,在他們心中,任何事情都比不上孩子的教育。 如果不珍惜這些時間,孩子很快就長大了。 所以,一定不要認為把孩子交給學校自己就沒責任了。 人生是一所學校,父母才是最好的老師。 建議一:經常主動和孩子接觸 事實上,爸爸比媽媽更應該懂得理解孩子,爸爸對孩子的培養目標更明確、更實際,對孩子的要求更嚴格,方法更有針對性,也會更有利于孩子的發展。 爸爸對孩子的數理邏輯能力發展有很大的影響,爸爸經常主動接觸的孩子,數學成績會比較好。 建議二:保持和諧的夫妻關系 夫妻關系和諧,家庭氛圍才會更加溫馨。 如果父母經常爭吵和互相指責,就會破壞孩子與父母之間的真誠情感,破壞安全和諧的家庭氛圍,使孩子感到恐懼與煩惱,這樣不利于孩子智力和情感的發展。 建議三:父母的教育態度要一致 在許多家庭中,由于夫妻雙方經歷、價值觀、知識水平不同,對孩子成長規律的理解也互不相同,因而會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產生分歧。 爸爸媽媽的教養態度不一致,往往會使得孩子無所適從,使孩子成為人格失調的兩面人。 父母應該保持一致的教育態度。 建議四:經常與媽媽探討如何教育孩子 爸爸要多和媽媽溝通,抽出時間和媽媽探討教育孩子的問題。 對于有爭議的問題,夫妻可以各自說出自己的意見,無法認可對方的行為時,要商討出雙方可以共同接受的科學教育方式。 只有相互配合才能教育出好孩子。 建議五:抽出時間教育孩子 爸爸教育孩子相比媽媽而言有更大的優勢,爸爸能將陽剛、堅強、勇敢等優異的男性品質灌輸給孩子。 所以爸爸要適當放棄繁忙的工作,抽出時間教育孩子,配合媽媽,主動彌補母親教育的不足。 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,教育之路不能等。 孩子的成長一旦錯過了,就會成為父母終生的遺憾。 千萬別在孩子身上偷懶,那會變成最深的遺憾。 我們常常思考,怎樣才能給孩子最好的教育? 報最貴的補習班?還是送去貴族學校? 但其實我們忘了最重要的一點,父母才是最好的老師,言傳身教才是最好的教育。 一位網友回憶起多年前的一幕,依然熱淚盈眶:
所謂教育,就是大人陪著孩子經歷一場與困難挑戰的旅程。 父母和孩子就是最好的戰友,為了同一個目標,肩并肩一起努力。 孩子成長得很快,和父母在一起的時間并不多,不要等孩子長大了,才后悔沒有用心陪伴。 再好的老師,都比不過父母的言傳身教。 再好的學校,都比不上用心的父母。 父母是孩子永不退休的班主任,負有對孩子一生的責任。 父母自帶光芒,決定了孩子的高度和溫度。 老師認真負責,決定了孩子的前途和命運。 把自己活成一道光,才能盡己所能去照亮孩子。 來源:洞見 如有侵權 請聯系刪稿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