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敦煌壁畫中的立夏时间:2022-05-05 《孝經緯》有云:“谷雨后十五日,斗指東南,維為立夏!比f物至此皆長大,故名立夏也。在天文學上,立夏表示告別春天,由此開始進入夏天。此時氣溫明顯升高,雷雨增多,農作物生長旺盛。 一候螻蟈鳴;二候蚯蚓出;三候王瓜生。這一天,小蟲螻蟈(即蝲蝲蛄,一說為蛙)在田間鳴叫;五天之后,蚯蚓從大地里探出身子掘土; 再過五天,王瓜的藤蔓開始快速攀爬生長。 夏日到來,行走在一片蔚然的綠色中,槐香暗度、蟲聲日盛,不覺振奮起來。 日漸長,有大把時間投入工作;夜漸短,需要小酌一杯安放心情。 店家把餐桌從室內挪到戶外,整條街道都熱鬧起來,空氣中彌散著佳肴美釀的香味,不妨借著習習微風來一次暢暢快快的相逢。 作為古代東西方文化交流的絲路重鎮,敦煌當然從不缺少醇香的美酒。在敦煌壁畫和文獻里,與愛酒的古人相遇,那酒香穿越千年飄然而至,教人舍不得醒來。 立夏釀酒 敦煌負盛名 作為河西地區的重要商貿集市,敦煌商業興盛,手工業發達,釀酒業更是歷史悠久。 早在魏晉時期,敦煌釀酒業已負盛名!段簳ず艂鳌酚涊d:“叟少孤,每言及父母,則淚下,若孺子之號。春秋當祭之前,則先求旨酒美膳……時敦煌氾潛,家善釀酒,每節,送一壺與叟……論者以潛為君子矣! 敦煌盛行飲酒,所以釀酒業也相對發達,高檔的是葡萄酒,流行的是青稞酒,還有粟酒,等等。釀酒專業戶中,分官酒戶、寺院酒戶以及眾多的私人酒戶。私人酒戶一般采用傳統的臥酒法,即將蒸煮后的麥、粟發酵,產生酒液,這種酒的酒精濃度較低。 敦煌壁畫中出現了釀酒的畫面,榆林窟第3窟的釀酒圖是目前所見最早的蒸餾法釀酒技術。在酒鍋上有一套方形套疊的蒸餾設備,從而大大提高了酒的濃度,得到較為純凈的燒酒。 釀酒圖,榆林窟第3窟,西夏 酒肆林立 飲美酒消夏 唐宋時期敦煌地區飲酒蔚然成風。 酒不僅是官府迎來送往的禮物,也是民間社團的集會必備。到了歲時節令的慶典活動或喜慶之日,更是要暢飲慶賀。在敦煌,酒還有一項特殊社會功能,即獎懲之用。 飲酒之風盛行,經營酒肆又比務農利潤大得多,促使敦煌形成了大大小小各種私人酒店。敦煌文獻記載,吐蕃時期的敦煌僧人龍藏先前務農種田生活拮據,改行經營酒店后便成了小康人家。在利益的驅動下,敦煌的酒肆比比皆是。 敦煌壁畫中的酒肆畫面從盛唐到五代均有繪制。露天酒肆多設在寬敞的園囿中,在花樹環抱的樹蔭下,人們坐在長形酒桌兩邊的條凳上開懷暢飲,同時還欣賞歌舞的表演。敦煌文獻中記有“南園”“北園”“東園”,為招待來客和設宴之處。在南宋耐得翁《都城紀勝》中,又名之為“花園酒店”,多設于城外,或利用城中原有的園館。雖然設施簡單,但因有花草樹木相伴,顯得頗具雅興。 帳篷酒肆以簡易的布幕帳篷搭成,更大眾化,更接地氣。百姓來此任意喝上一碗,稱作“打碗”?梢噪S時售賣零酒,因此也叫“散酒店”。 帳篷酒肆,莫高窟第12窟,晚唐 隋唐之時,人們在迎送客人時,多挑食攜酒,在城外設宴,所謂“長亭更短亭”,后來,亭子便成了郊游設宴的處所之一。亭子酒肆檔次較高,多為仕宦階層來此消費,往往設在一間廡殿頂、帶鴟吻的亭子內,裝修豪華,亭外賓客以歌舞敬酒,亭內圍坐的酒客群中還有樂隊演奏。 亭子酒肆,莫高窟第108窟,中唐 林深樹密蟲鳴處,時有微涼不是風。 立夏之夜,坐聽蟲鳴,舉杯邀月,別有一番抒懷的風景。 相識也罷,不知也好,抹不去少年時的一場相逢。 本文摘自《敦煌歲時節令》,澎湃新聞經出版方授權刊載,標題為編者所加。 《敦煌歲時節令》,敦煌研究院/編 趙聲良/主編,江蘇鳳凰美術出版社,2022年4月版
|